專訪日本阿含宗導師—桐山靖雄
摘自《中國佛教》第38卷第5期( 1994年5月15日出刊 )
作者:朱紀忠
今年四月初,日本阿含宗管長桐山靖雄來台訪問,除了拜會團內諸山長老,並于十日下午假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護摩祈福儀式及專題講座。阿含宗的理念主張結合密宗和原始佛教,讓行者經由一系列的修持方法,而悟入佛陀親口宣說的成佛之道。桐山靖雄在創立阿含宗前,曾在冰天雪地的瀑布下修行苦行,並且他也是日本密教史上少數“念力護摩”的成就者之一。目前阿含宗在日本擁有上百萬的信徒,而桐山本身也因個人的成就,普獲各方認同,並逐步躍升世界舞臺。由於法緣難得,本刊專程走訪桐山靖雄,並將訪談內容以問答方式條列如後,以饗讀者。
記者:請談談阿含宗的根本精神。
桐山:阿含宗是以佛陀金口宣說的《阿含經》作為立宗的主要依據。我們相信,最可靠的成佛方法已完整地保存在阿含經中,留供後人修證。此外,阿含宗也結合了西藏密宗、日本真言宗……等宗派的修持方法,進而與阿含經思想相互融合,成為較完整的佛教修行體系。阿含宗所揭櫫的修行理念,超越了種族、地域……等狹隘的觀念,並希望藉著行持的力量,祈求世界和平、人類和諧。我認為這一點,無論任何宗軟、藝術……領域,都應該是一致的。再者,阿含宗業融合了西洋哲學、心理學、科學乃至中國的儒家思想,可說為現代人提共了完備的修行次第。而這些輔助性的學問,也都在協助人們導歸阿含經的成佛之道。
記者:阿含宗怎樣將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典,與發展時間較晚的密敬修行觀念結合在一起?
桐山:一般來說,大乘佛教發展史經歷了初期、中期、後期,共約一千四百多年的時間。大乘初期,有關《阿含經》 (四如意足)、(卅七道品)等具體的修行方法已被空泛的佛學理論所替代。由於(卅七道品)的“成佛法”已經失傳,而中期大乘為彌補這樣的缺憾,才有了側重冥想的瑜伽學派的興起。接著,由於中期內容也不夠完備,才又開展出後期的密教思想。因此,由這樣的辯證過程,我們可以知道:千餘年的大乘發展吏,實際就是不斷趨近和尋找佛陀"成佛法"一的過程。至於我自己則是首先接觸初期大乘佛法,繼而中期、後期。由於這三個時期都或缺《阿含經》的成佛法,所以我相當失望。然而,因密教具有若干"形式"上的阿含思想,故在學習密法之餘,我抱著最後一線希望,盼能在《阿含經》中探得究竟。幸運的是,我終在《阿含經》找到了答案!同時也冰釋了我在研究大乘佛法時所遇到的各種疑惑;這將近四十年的尋道歷程也才劃上了句點。就因為我幾乎等於走過一部佛教發展史,所以我敢於肯定今天大部份宗派的修行體系都未臻完善。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宗派都遺漏了阿含經《卅七道品》的成佛法。為了讓信徒順利理解及修持此一成佛法,我還結合了部份密教的法要,使行者經由密法的修持,先行開啟智慧,再來修習成佛法,以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記者:請問阿含宗的具體修行方法為何?
桐山:阿含宗修行法是以冥想為中心而加以開展的。簡單地說,有釋尊"成佛法”、“如意寶珠法"及"求聞持聰明法"等三種。我通常要求初人門者先修習"求聞持聰明法",使個人身心提升至最佳狀態。阿含宗的"求聞持聰明法"融合了日本真言宗、印度軍茶利瑜珈以及中國導引氣功,若能精勤修持,又能提高三倍智慧,並強化身體功能。這樣一來,行者經過"求聞持聰明法"的洗禮,對於其他各種法門,必定是更加地駕輕就熟。在阿含宗,也重視建立每位修行者的修行檔案,然後再根據各個不同的根性,施以相關法門的教導,使他們最後都能瞭解和修行"釋尊成佛法"。
記者:卅七道品中“四如意足”的修法令已失傳,可否請您也談談“四如意足”?
桐山:四如意足又稱"四神足"。四神足分有 "欲、勤、心、觀"四個階段;而修持"四神足",可使個人的身體乃至心靈逐步獲得淨化,並從而開發若干神通力。事實上,"四神足法"是成佛法當中最重要的法要之一,一個人若能完成"四神足法"的修行,他將能斷除惡業的纏縛,開展最圓滿的生命之旅。
記者:密敬“即身成佛”的現代意義是什麼?
桐山:佛教徒都知道,我們生活當中的種種不幸,都緣自每一個人的業力。如果能經由佛法的修持,使我們從這些惡業中超脫出來,就像佛陀一樣自由自在,這便是"即身成佛"的主要意義了。
記者:忙碌的現代人應怎樣修行才能有所進步?
桐山:的確,現代人都很忙,而"忙"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把心給亡失了。繁忙的現代人如果修行不如法,就好像一個拳擊手對著空氣揮拳,力道雖猛,卻絲毫不起作用。相反地,如能循序漸進,把握重點,則就像拳擊致命的一擊,雖然可能只揮了一拳,卻足以讓對手倒地不起。而修行呢,基本上也像這樣。一個修行如法的人,在他徹底轉化自己的惡業之前,運氣必定開始好起來。如此在能力、運氣的雙重提升下,行者自然能夠從容處理世間的俗務,接下來,他就會有更多的時間用於修持了。現代人儘管花許多時間在爭名逐利上,但相對的,現代人在家庭、人際、婚姻……等方面的苦惱卻無時無刻不存在。像這樣,即使他們功成名就,家財萬貫,也不能說是幸福的人生。因此,唯一的道路就是走向修行之路,這是獲得幸福人生的最佳途徑。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再忙,也要挑出一點時間用以修行,如此積少成多,自然就能夠獲得法益。
記者:請談談您個人是怎樣走入修行佛法這條路的?
桐山:其實,我並不是從小就接觸佛教的。我年輕時立志要當小說家,也曾發表過幾篇作品。不幸的是,我廿歲左右染患了肺結核,後來雖然復原,但父親生意失敗留下大批債務,使身為長子的我不能不拼命賺錢以求償債。就在這過程中,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我身心俱疲,而肺結核此時也復發了。當時,我常常想到自殺。有次,我真的跳河了,但因是游泳能手,卻又自己遊回了岸上。然而,自殺的念頭並沒有放過我,就在這般困厄又迷惘的苦況,我偶然獲得了一卷"準提觀音經",裡頭講到持誦的功德時,有"一切諸大難,不侵諸行者"的字眼。這時我想,也許這是佛陀給我的啟示,我不妨持誦看看,如果不靈,再來自殺也不遲。而我父親一位朋友,聽說也是因持誦這部經典而躲過了災難。於是我虔誠祈求償還所有債務,並發願一旦事成,將助印一百萬冊。後來在三年內,果然償還完畢。此後,我開始研究佛學、命理、卜卦,並悟出唯有消除自身的惡業因緣,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。這也是我走上修行之路的契機。
記者:請問您未來有什麼弘法的計畫?
桐山:我希望臺灣阿含精舍的設立,能帶給臺灣佛教一些新的東西。同時,也希望從這裡汲取阿含宗所沒有的,進而成為良性的互動關係。阿含宗在日本創設之初,曾遭到許多佛教人士的攻擊,甚至媒體記者也都以訛傳訛地濫加譭謗。剛開始我很氣憤,繼而想到:阿含宗的精神即然符合佛陀本懷,我又何必在意外界的攻詰呢?而且,正因我的論點與眾不同,才引來這許多的非議,而這正是世間無明的特質啊。值得慶幸的是,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努力,總算獲得了世人的肯定,回想曾經遭遇過的那些"逆增上緣",也許正是自我磨練的最好時機吧。
記者:您在臺灣停留多日,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?
桐山:這邊的佛教徒相當虔誠,學佛風氣也很興盛。另外,根據我的宗教經驗,我可以直覺得到臺灣的一般年輕人,多少都有些還未化解的惡業因緣,而在日本也是如此。這些業障將導致時下年輕人只重視物質享受,進而造成身心、家庭、犯罪……等社會問題。人們由於惡業的障礙,將使他們不會因追求物質享受而真正得到幸福人生。
記者:請談談您對阿含宗弟子的期許?
桐山:我希望大家依循著儀軌好好修法,以期有所成就,進而每一位弟子都能以導師身份在世界各地傳授阿含宗的法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